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两股看似对立的精神力量:
- 一曰《周易》乾卦: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,强调刚健有为、奋斗不止。
- 一曰《道德经》:“圣人之道,为而不争”,倡导柔弱不争、顺应自然。
那么,问题来了:这两种智慧是不是彼此冲突?
我以为,它们不冲突,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张力结构:
一者为“进”的精神,一者为“退”的哲学,
一者如阳春白日破万象,一者似秋水无声润乾坤。
原创2025/6/16大约 3 分钟
中华传统文化中有两股看似对立的精神力量:
那么,问题来了:这两种智慧是不是彼此冲突?
我以为,它们不冲突,而是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张力结构:
一者为“进”的精神,一者为“退”的哲学,
一者如阳春白日破万象,一者似秋水无声润乾坤。
《道德经》是道家哲学的经典之作,其核心思想“无为而无不为”强调顺应自然、无为而治的智慧。本文将深入探讨《道德经》第55、50、58、59章,结合道家生死观,探索如何在现代生活中体悟和实践这一理念。
“含德之厚,比于赤子。”
《道德经》第76章中,老子提出著名论断:
“人之生也柔弱,其死也坚强;草木之生也柔脆,其死也枯槁。故坚强者死之徒,柔弱者生之徒。”
这一章常被引申为“柔弱胜刚强”的自然法则,强调顺势而生、以柔克刚。但这种论证是否绝对成立?是否存在片面之处?本文尝试在尊重道家原意的基础上,从现代视角出发,进行一番理性与哲性的融合思考。
老子用“人”和“草木”为例: